“今年我们学校的自主招生名额是800人,却吸引了8249人来报名。”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校快速成长,成为更高、更特、更强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谢志远,已经收获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近年来,在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实施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加强专业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等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举措支持下,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像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一样,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大幅提高。
高职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历经30多年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在校生规模、招生人数稳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2006年,财政部、教育部共同推进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让我国高职院校迈入内涵质量建设的新阶段。
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341所,招生数348万,毕业生数322万,在校生数1048万,占到高等教育的41.2%。“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说,快速发展是新世纪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匹配产业是主要旋律,管用实惠是重要成绩。
低压电器、泵阀、汽摩配、鞋服……目前温州已经形成了五大支柱产业和十大新兴产业。“区域有什么支柱产业,就设置什么专业。”谢志远介绍说,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围绕服务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目标,经过多轮调整,现有35个专业全部根据温州区域支柱产业和特色行业设置。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渐趋合理,专业类别由原来的78类增加到99类,专业总数由1170个调减到748个。调减后,与一二三产业相关的专业数比例为6.8∶39.4∶53.8,与当前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基本吻合,更加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看高职教育是否管用实惠,主要看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谢志远介绍说,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连续10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涌现出一批年薪30万元的毕业生。2009届毕业生卢成堆创办的瓷爵士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在新三板上市,成为温州最年轻的上市公司老总。
据调查报告显示,2010-2013年,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呈增长态势,2013年以后一直稳定在91%左右。2010-2015年,高职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增长趋势明显,2015年比2010年月收入提高59.1%。自2011年以来,高职毕业生专业相关度保持稳定,2015年高职理工农医类毕业生中有65%从事专业相关工作。
此外,在近年来国家制定的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国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不断深化、师资队伍持续优化,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中央财政成为强大后盾
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一系列改革发展成果的背后,是中央财政大力发挥支撑保障作用。
记者从财政部了解到,2006年,财政部、教育部启动实施国家高职示范校建设计划。2006-2014年,中央财政投入47.23亿元,引领带动地方财政和行业企业投入超过100亿元,分两批支持200所示范高职院校重点建设788个专业点,建设院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明显改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带动效用明显。以国家高职示范校建设计划为起点,我国高职教育在学生发展、教学改革、政策保障、服务贡献等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发展,迈入了内涵质量发展的新时期。
与此同时,中央财政针对高职教育的短板,支持实施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专项改革措施。在推进专业建设方面,2011-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40亿元,带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高职学校投入34.28亿元,实施“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在保证人才支撑方面,2011-2015年,中央财政投入4.375亿元,启动实施高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在推进教学工作信息化和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2010年,中央财政启动实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
近年来,中央财政不断健全投入机制。2014年,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出台《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要求地方政府主导,建立完善所属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到2017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000元。截至2015年底,全国所有省份均建立了高职生均经费制度,23个省区市(含计划单列市)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已达到12000元。此外,不断建立健全国家助学政策体系,每年超过25%的高职院校学生可以获得奖助学金资助。
地方高职教育改革亮点纷呈
近年来,特别是2014年全国高职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按照中央改革部署,全国各地陆续出台有关政策文件,在完善投入机制、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加快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等方面重点发力、积极探索,将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步伐不断向前推进。
在财政投入方面,各地陆续出台改革措施,提出建立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例如,广西提出按“生均定额+专项拨款+绩效奖补”方式核定财政拨款,实现财政拨款保基本、保重点、重实效的目标;湖北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考虑不同高职院校专业成本差异、特色专业学科发展状况等因素,合理安排预算系数,综合考虑院校绩效管理、预算执行等因素实行动态调整。
在推进高职院招生考试改革方面,陕西、江苏、贵州、吉林等省提出建立完善高职院校多样化考试招生办法的多项措施,推进分类考试、单独招生等改革试点,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对于提升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吸引更多学生根据兴趣选择成才道路发挥重要作用。
安徽、黑龙江、甘肃、吉林等省开展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促进我国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例如,吉林探索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中职-高职“2+3”、中职—本科“3+4”、高职—本科“3+2”的衔接模式,由后阶段院校牵头,统筹制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分段组织实施。
此外,宁波、山东等地在促进高等职业院校与地方共建、发挥行业对职业教育促进作用、加强高等职业学校兼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建立高等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等方面各自出台政策,共同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创新。
推进高职院校再上新台阶
“更明的方向、更高的质量、更优的结构、更顺的体制、更强的保障、更加的公平、更好的开放。”对于我国高职教育下一步的方向,葛道凯一口气连用了7个“更”。
具体来说,下一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将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发展难题,在服务国家战略、深化改革创新、聚焦内涵建设、校企深度合作、完善治理结构、扩大对外开放等六方面规划设计系列政策制度和任务项目。中央财政将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精神,健全投入机制、优化支出结构、创新投入方式,支持高职教育发展。
为推进我国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再上新台阶,按照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要求,到2018年,支持地方建设200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北京、天津、浙江等30个省份落实要求,明确提出将“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列入实施项目,今后3年预计投入63.65亿元建设313所优质学校。